显微外科解剖学实物图谱--四肢组织瓣分册
三十二、足内侧皮瓣
足内侧皮瓣介于足底内侧与足背内侧之间的区域,为非负重区,部位隐蔽,皮质地好,属多源性供血。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浅支,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均可作为血管蒂选择,是邻近转位修复内踝、跟腱、足背和足底创伤的理想供区。逆行用于前足皮肤缺损的修复。皮瓣游离,用于手部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图1—183 应用解剖
足内侧皮肤血供属多源性,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1]、
内踝前动脉[2]及跗内侧动脉[3]等供养。①足底内侧动脉自
踝管内由胫后动脉[4]分出后,经跽展肌[5]深面,于舟骨粗
隆[6]后方又分为浅支[7]和深支[8]浅支沿坶展肌与跗骨间
筋膜下前行。深支又分出内侧深支[9]和外侧深支[10]内侧
深支经坶展肌深面潜行,于舟骨粗隆前方浅出。②内踝前
动脉始于胫前动脉,主干紧邻胫骨前肌腱[11]内侧前行于足
内侧区,内踝前动脉长5.2cm,血管外径1.6mm。③跗内
侧动脉始于足背动脉的主干,紧邻胫骨前肌腱外侧前行,
跗内侧动脉长1.4cm,血管外径1.3mm。上述动脉在胫骨
前肌腱两侧相互吻合,并分出众多皮支营养足内侧区。
图1-184 皮瓣设计
先以舟骨粗隆至第1跖骨头内侧中点连线为皮办的轴心,向两侧延续3-5cm为皮瓣
的宽度。其界限大约为:前达第1跖骨中段,外侧界达局长伸肌腱,内侧界达足底内侧缘,
后界达内踝最突出点的垂线,皮瓣大小为9cm x 6cm lOcm x 8cm。
图1—185 血管显露
先做皮瓣背侧缘切口,在深筋膜下向下掀起皮瓣,循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向坶展
肌[1]与跗骨间解剖并显露足底内侧动脉。
图1—186 皮瓣切取
切开皮瓣跖侧缘,从坶展肌[1]浅面向背侧分离,至该肌前缘后,从骨膜浅面解剖,将浅支包括于皮瓣中。
图1—187 皮瓣游离
切开皮瓣的远端,将坶展肌牵向外侧,向心游离血管蒂至足够长度,向后转位修复内
踝、跟腱和足跟等处皮肤的缺损。
图1—188 逆行转位
皮瓣的设计、切口、显露、切取方法同顺行皮瓣。以第1跖骨中段内侧为逆行皮瓣的旋
转点。
图1-189 血管显露
术式设计同足底内侧动脉浅(深)支足内侧皮瓣。先作皮瓣外侧切口,暴露出足背血管
神经束内侧发出的内踝前动静脉[1]、跗内侧动静脉[2]。选择较粗的一组作皮瓣血管蒂予以
游离,周围带0.5—1.Ocm宽筋膜以免损伤。
图1—190 皮瓣切取
皮瓣外缘切开后,向外牵开局长伸肌腱[4],必要时可“Z”形切断胫骨前肌腱[3],
贴骨膜浅面将血管蒂游离至皮瓣边缘。然后切开皮瓣周缘。携带隐神经或足背内侧皮神经可
制成带感觉神经的皮瓣。
●应用解剖学要点
①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血管走行浅表,易于寻找和解剖,皮支多,蒂部可廷及足底内侧动脉至胫后动脉,须行转位可达内踝、跟腱和足跟;②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蒂,该血管走行位置较深,其内侧深支与浅支、内踝前动脉以及跗内侧动脉都有吻合,终支多与跖底动脉吻合,血管外径较粗,适宜足内侧逆行皮瓣血管蒂,修复足背、足底远侧部的缺损;③内踝前动脉为蒂,血管位于伸肌腱深面,操作上不如浅支方便,但血管多发于胫前动脉,起点较高,适宜向内踝和跟腱转移;④跗内侧动脉为蒂,血管长度变异较大,以此形成的皮瓣仅能向足背或足底远侧部移位;⑤建议术前用多普勒血管探测仪探明血管走向和吻合部位;⑥足内侧皮瓣,无论顺行、逆行、或游离移植,切取皮瓣宜在深筋膜下解剖,
将诸动脉保留皮瓣内,才不致遗漏血管和保留深筋膜血管网,有助皮瓣的充足供血;⑦以足底内侧血管及其分支为蒂的皮瓣,先切开皮瓣的后下缘。松解坶展肌并寻找足内侧血管及分支,然后再处理其他各边;⑧皮瓣的远侧部不宜超过第1跖骨头内侧,防止人为损害足的负重点;⑨内踝前或跗内侧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可带部分足背动脉,便于血管吻合;⑩足内侧逆行皮瓣是以分布足内侧区动脉与跖底动脉吻合支为蒂的皮瓣,第1跖骨中段内侧为逆行皮瓣的旋转点。皮瓣近血管蒂旋转点时,应逐渐缩小并留1.5—2.0cm的皮瓣蒂,使吻合支于皮瓣蒂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