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8 谷草转氨酶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为37℃时男性40U/L以下;女性35U/L以下。
【方法学变异】
赖氏比色法的变异系数CV=16%。连续监测法的CV=4%。
【生物学变异】
1.升高 不分性别:4~14岁儿童约升高30%,安妥明型低脂蛋白血症约升高20%,慢性饮酒约可升高20%,轻度溶血约升高10%,捆缚约升高10%。
男性:长期剧烈运动约升高75%,20~30岁超负荷约升高15%,100公斤体重较50公斤者约升高10%,40~45岁年龄组约升高10%,50~60岁约升高10%。
女性:50~60岁年龄组约升高15%,20~30岁超负荷约升高10%。
2.降低 VitB6缺乏约降低30%。
【药物影响】
增高
能引起肝毒性作用并具肝小叶中心坏死的药物有:鲁米那、三甲双酮、羧苯磺胺、乙烯雌酚、丙基硫氧嘧啶、金霉素、氨基苯甲酸、乌拉坦、6-巯基嘌呤、金等。
具有肝毒性作用致AST升高的药物有:甲氧氟烷、环丙烷、安定、闷可乐、羟保泰松、非那西丁、胍生、普鲁卡因酰胺、香豆素、口服避孕药、黄体酮、他巴唑、磺胺丁脲、呋喃类、苯唑青霉素、竹桃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二性霉素B、灰黄霉素、环丝氨酸、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门冬酰胺酶、锑剂、砷剂、奎宁(大剂量长期使用)、氯仿(伴坏死)、辛可芬(病毒性肝炎样)、别嘌呤醇(可逆)、优降宁(可能可逆)、红霉素(某些病例)、庆大霉素(或由于肌肉注射损伤所致)、利福平(7%患者)、唑嗪酰胺(病毒性肝炎样)、乙硫异烟胺(2%病例)、磷(伴坏死)、四环素(尤以静脉注射及孕妇易发生),以及可能为肝毒性的药物副醛、秋水仙碱、青霉胺、三氯乙烯。
可引起肝细胞损害的药物有甲基多巴、奎宁丁(少数、轻度)、光辉霉素。引起肝细胞毒性损害的药物有睾丸酮、氯磺丙脲、甲磺丁脲、异烟肼、氨基水杨酸、氨甲喋呤、消炎痛(细胞毒性引起胆汁郁积性肝损害)。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硼酸、二硫化碳、氨基比林(直到肝坏死)、苯、氯乙烷、乙醚(一时性),而铁盐可致严重的肝损害。
乙琥胺在少数病例发生特异性肝炎。青霉素可引起非特异性肝炎。甲基硫氧嘧啶有肝炎性作用。氯压定引起中毒性肝炎。四氯化碳可引起广泛的肝坏死。吩噻嗪在4%患者中引起胆汁郁积性肝炎。氯丙嗪在2%病例中引起变态反应所致的肝损害。胍乙啶可能致肌肉性合并症。烟酸和多噻嗪损害肝功能。利尿酸和林可霉素可致胆汁郁积伴肝细胞损害。安妥明用药早期可有一时性AST升高,其原因可能与增强肝细胞活动性有关而并非肝功能损害,。双香豆素致AST升高程度较ALT为著(类似心肌梗塞)。乙醇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卡巴胂可引起肝炎或肝坏死。氯喹升AST作用机理不明。
【病理学变异】
1.升高
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休克肝、中毒性肝炎、肌病、心肌梗塞(1~2日开始升高,3~4日达峰值,2周后恢复正常)、肺梗塞、急性期或慢性酒精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癌或肝转移癌、肝硬化等,致AST升高的继发性损害有:溶血综合征、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布氏杆菌病等。
2.降低 见于肝损害末期和VitB6缺乏的孕妇及缺乏VitB的透析。
【医学决定性水平】
1.300U/L以上 为肝细胞严重损害的危险值。
2.40U/L以上
应证实肝损害(药物的或继发性的)
3.20U/L以下,可以除外生物学和病理学变异(除外肝损害末期,因临床症状可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