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
血清G-6-P-D活性: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病人血清G-6-P-D活性逐渐升高,升高时间略晚于其它血清酶,多在第3~5天达峰值,阳性率为78%,至第十天左右恢复正常。肺栓塞肺部大面积病变及广泛转移的癌症患者,血清G-6-P-D活性亦可增值。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红细胞G-6-P-D及其变异体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辅助诊断某些溶血性疾病的病因。G-6-P-D缺陷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现已知能引起G-6-P-D缺陷者溶血的某些药物有止痛退热药、磺胺类药、硝基呋喃类药、抗疟药、砜类药等。不同药物引起溶血的程度有差异。
红细胞G-6-P-D缺陷可引起新生儿黄疸。
红细胞G-6-P-D缺陷可引起蚕豆病。
G-6-P-D缺陷者可引起感染性溶血。
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病人红细胞G-6-P-D活性明显下降。
G-6-P-D缺陷者患病毒性肝炎时,可引起明显溶血,导致深度黄疸和明显的贫血。
G-6-P-D的缺乏有利于抵抗疟原虫的侵袭,所以我国G-6-P-D缺陷者的发生率均以南方各省亚热带地区为高。
G-6-P-D和葡萄糖激酶(GK)在肝脏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分别催化肝葡萄糠的释放和摄取,故测定G-6-P-D/GK比值能粗略地反映肝脏处理葡萄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