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4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
【参考值】
低于判断值(Cutoff)为阴性。(ELISA法)
【临床意义】
戊型肝炎为世界范围流行的疾病,主要见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属于高发区内,戊型肝炎是经粪-口途径传播,大多由于食用水污染引起暴发流行.一般各地均以散发病例存在。
凡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HEVIgG效价为≥4倍以上,初度和复查两次检测为一致者,判断为抗-HEVIgG阳性,提示HEV感染。据现有资料报道,HEV感染后,患者多数起病急、肝功能明显异常,ALT显著增高,临床症状与甲肝几无明显差别。
抗-HEV IgG主要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研究HEV人群感染率、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等。临床上宜检测抗-HEV
IgM用于HEV的现患病例免疫诊断和HEV与HAV感染的鉴别诊断。
抗-HEV IgM阳性提示为HEV新近感染。临床戊肝病人血清抗-HEV
IgM/IgG抗体反应检出模式与意义见(表1-33、34)
表1-33 抗-HEV IgM/IgG检出模式与意义
检出模式
|
抗-HEVIgM
|
抗-HEVIgG
|
意义
|
1
|
+
|
-
|
HEV感染早期、急性期
|
2
|
+
|
+
|
HEV现症感染期和恢复期早期
|
3
|
-
|
+
|
HEV既往感染或恢复后期
|
表1-34 单份血清检测HBV血清标志组合模式
模式号
|
HBsAg
|
HBeAg
|
抗-HBc
|
抗-HBe
|
抗-HBs
|
临床意义
|
Ⅰ
|
+
|
0
|
0
|
0
|
0
|
急性HBV感染潜伏期后期
|
Ⅱ
|
+
|
+
|
0
|
0
|
0
|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丹氏颗粒(+)DNA-P(+)
|
Ⅲ
|
+
|
+
|
+
|
0
|
0
|
急性或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Ⅳ
|
+
|
0
|
+
|
0
|
0
|
急性或慢性乙肝
|
Ⅴ
|
+
|
+
|
+
|
+
|
0
|
急性或慢性乙肝:HBeAg向抗-HBe过度,传染性中等
|
Ⅵ
|
+
|
0
|
+
|
+
|
0
|
急性或慢性乙肝,急性期一表示肝炎开始缓解,病毒复制减弱;无症状携带者一病毒仍复制;传染性弱
|
Ⅶ
|
0
|
0
|
+
|
0
|
0
|
处于HBsAg、HBcAg消失,抗-HBe、抗-HBs尚未出现的“间隙期”(又称“窗口期”):(1)HBV隐性携带者,HBsAg含量低于可以检出的波动低值;(2)“窗口期”,HBsAg已测不出,抗-HBs尚未产生;(3)HBV既往感染,抗-HBc长期阳性;(4)交叉反应抗体(假阳性);(1)(2)(3)之间的抗-HBc效价或IgG与IgM抗-HBc可能不同
|
Ⅷ
|
0
|
0
|
+
|
+
|
0
|
或为HBV现症感染,或为近期既往感染,HBsAg含量少测不出
|
Ⅸ
|
0
|
0
|
+
|
+
|
+
|
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
Ⅹ
|
0
|
0
|
+
|
0
|
+
|
与Ⅸ相同,但抗-HBe维持时间短,或假阳性
|
Ⅺ
|
0
|
0
|
0
|
0
|
+
|
有免疫力而无感染;或抗-HBc维持时间短,或为交叉反应性抗体(假阳性)
|
Ⅻ
|
0
|
+
|
0
|
0
|
0
|
可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染早期,且HBsAg滴度低测不出,或假阳性
|
ⅩⅢ
|
0
|
0
|
0
|
+
|
0
|
多为假阳性,尚难以解释
|
ⅩⅣ
|
0
|
+
|
+
|
0
|
0
|
病人血清含有HBsAg/抗-HBs免疫复合物,且抗-HBs过量
|
ⅩⅤ
|
+
|
0
|
+
|
+
|
+
|
含HBsAg/抗-HBs免疫复合物,且二者含量均等;或二者为不同亚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