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检验数据库
 
血斓
3-27 尿血红蛋白

  【参考值】

  阴性

  【生理学变异】  

  许多药物可导致尿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分述如下:

  可引起肾出血的药物有羧苯磺胺、羟保泰松、消炎痛、保泰松、苯茚二酮、磺胺药(由溶血作用引起)、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二性霉素B、乌洛托品、金、磷和水秋水仙碱等。

  可引起溶血的药物有解热药、非那西丁、氨基比林、阿司匹林(严重溶侵贫时)、呋喃类(可发生严重溶贫)、抗疟药、铅(可出现急性溶血性危像)和萘等。

  可引起血和血尿的药物有三甲双酮(尤在小儿)、右旋多巴(一时性)、噻嗪类、铁盐、香豆素(大剂量时)、磺胺嘧啶、磺胺甲异恶唑、苯唑青霉素(伴肾毒性)、紫霉素、环磷酰胺(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氨甲喋呤和砷剂。

  具肾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过敏反应)、二甲氧苯青霉素钠(过敏反应)、酚、癌宁和硫化氢。

  可引起肾损害的有6-巯基嘌呤、二硫化碳和铋盐(严重的肾损害)。

  吸收汞化合物可引起严重肾炎。某些病例如超剂量的华法令和治疗儿童出血在用维生素K情况下可致尿血红蛋白增加。特别在低温时,尿素可发生血红蛋白尿。

  溴化物、碘化物、铜、甲醛干扰愈创木酚与联苯胺试验,导致假阳性。而污染次氯酸钠、硝酸或双氧水亦致假阳性。

  尿中维生素C>100mg/L时可致弱阳性的隐血试验变为假阴性。高比重和高蛋白的尿可降低试剂带反应的灵敏性。

  在服用拉塞妥(一种轻泻剂)、大黄或山道年等药物时,当尿液为碱性时呈红色、外观上易与血红蛋白相混淆,此时加酸即可使之褪色,甚易区别。

  【临床意义】

  尿中血红蛋白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灼伤、伤寒、外伤、肌红蛋白尿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当前尿隐血检查多采用试剂带法,该法的灵敏度为0.15mg/L~0.5mg/L的血红蛋白或者相当于每微升尿液中5~15个完整红细胞。该法对肌红蛋白也呈阳性反应。有时沉渣中红细胞和试剂带法无一致关系,但当每个高倍视野有数个以上红细胞时,试剂带法大部分呈阳性。

  当试剂带结果为阳性而临床考虑无出血的可能性时,可将新鲜尿液煮沸约2分钟以破坏白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或其它易热性触酶,可消除部分假阳性。

 
 
医院总机 023-68755114
  68755000
门诊挂号 023-68774636
预约挂号服务中心 023-68755744
  68755745
急救电话 023-65213757
  6875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