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蛋白质定性和定量
【参考值】
定性:阴性(加热加酸法,磺基水杨酸法)
定量:<120mg/24h(双缩脲比色法)
46.5±18.1mg/24h(丽春红S法)
【生物学变异】
生理性蛋白尿,也称为功能性蛋白尿,是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而且蛋白含量不高,可见于:①直立性蛋白尿,一般认为是立位时局部因素引起肾脏血运异常所致,此种蛋白尿当卧床休息时消失,多见于儿童。②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热,寒冷,精神严重刺激,妊娠,尿中也可出现轻度或中度蛋白尿。
现常使用试纸法检查尿蛋白,应注意当尿pH等于9时,可导致蛋白假阳性出现。口服奎尼丁、氯奎、三甲氧苄氨嘧啶、盐酸氮苯吡啶,聚乙烯吡咯烷酮,也可造成尿蛋白假阳性。
【药物影响】
许多药物从副作用或影响化学反应等方面引起尿蛋白定性的阳性反应。
具有肾毒性作用的药物有乙醚、副醛、三甲双酮、锂、保泰松、阿司匹林、羧苯磺胺、肼苯哒嗪、氯噻酮、铋盐、苯印二酮、铁盐、皮质类固醇(尤对小儿慢性病)、促皮质素(在慢性病)、甲磺丁脲、氯磺丙舒、磺胺药、青霉素(大剂量时),二甲氧苯青霉素钠、苯唑青霉素、万古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变质四环素、去甲金霉素、强力霉素、粘霉素、巴龙霉素(胃肠外给药)、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卷须霉素(一时性的肾毒性)、异烟肼、紫霉素、氨硫脲、氨基水杨酸、甲醇(中毒时)、乌洛托品(大剂量)、噻唑苯咪唑、光辉霉素、自力霉素、门冬酰胺酶(暂时性)、青霉胺、CO、四氯化碳、锑化合物、砷剂、磷、金、汞、萘、草酸盐、铅中毒、斑蝥、乙烯甘醇等,均可导致尿蛋白定性阳性。
可引起肾损害的药物有扑热息痛、高浓度的水合氯醛、非那西丁和乙酰苯胺引起的溶血、大黄引起的结晶尿、链球菌激酶、磺胺嘧啶造成的结晶尿,二硫化碳等,亦致尿蛋白定性阳性。
镉一般损害近侧肾小管功能。苯琥胺可发生可逆的肾病变(尤其在小儿)。海洛因成瘾者可发生大量蛋白尿。
尿蛋白定性试验若采用磺基水杨酸法时,甲碘丁脲、磺胺药、磺胺二甲异恶唑、青霉素和放射造影剂等均可引起假阳性。另外先锋霉素I、先锋霉素Ⅱ、氨基水杨酸和碘吡啦啥等可导致酸小度法呈假阳性。阿司区林和链霉素干扰Folin-Clocalteu反应。
【临床意义】
尿加热醋酸法结果蛋白含量(表3-6)
蛋白尿持续超过正常值时,考虑为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还要根据临床所见,参考尿比重,尿沉淀检查等结果,来判定肾脏的损伤程度。
表3-6 醋酸加热法蛋白含量
符号
|
约含蛋白量(g/L)
|
-
|
0
|
±
|
<0.1
|
+
|
0.1~0.5
|
2+
|
0.5~2.0
|
3+
|
2.0~5.0
|
4+
|
>5.0
|
病理性蛋白尿可见于:①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膜的损伤以致基底膜孔径增大或由于肾小球毛细管管壁负电荷量的改变,使蛋白质过滤率增加,产生蛋白尿,主要以白蛋白为主,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肾小球硬化、肾肿瘤、肾病综合征。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尿中蛋白质含量较少,约1g/24h左右,肾小球滤膜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尿中比白蛋白分子量小的β-微球蛋白,溶菌酶、轻链等低分子物质增加,白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加,见于汞、铅、镉中毒、磺胺药物,抗生素中毒,肾移植排斥等。混合性蛋白尿,见于两者兼有,尿中大小分子蛋白质大量增加,如肾缺血或充血,慢性肾衰竭。③溢出性蛋白质,是由于血浆中某结蛋白质过多,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蛋白尿,如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溶血性贫血、药物,输错血,引起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肌肉组织发生炎症,变性,广泛性损伤。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尿中出现肌红蛋白。④肾性蛋白尿:尿液中蛋白来自肾脏本身,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如Tamm-Horsfall糖蛋白排出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同种肾移植排斥反应等。⑤肾盂以下的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输尿管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也可出现尿蛋白阳性。⑥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常见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肾静脉压迫,甲亢,黄疸,严重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