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鼠中,西班牙国立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Maria A. Blasco研究团队和其他人之前已证实端粒酶在胚泡阶段被激活,在该阶段,端粒在内细胞团(ICM)中延长,以这种方式设定了给定物种的正常端粒长度。有趣的是,Blasco团队还发现源自ICM的胚胎干细胞(ESC)在体外增殖时允许它们的端粒进一步延长而超过这个物种的正常端粒长度,从而产生所谓的超长端粒胚胎干细胞(hyper-long telomere ESC)。这种端粒的延长与多能性阶段的表观遗传变化有关,这些表观遗传变化允许更“开放”的端粒染色质结构,并且在不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变化的情况下允许端粒酶介导的端粒延伸。近期,Blasco团队证实这些具有超长端粒的小鼠ESC可以聚合成桑椹胚(morulae),从而获得嵌合体小鼠,这些嵌合体小鼠也由具有比正常情形下更长端粒的细胞组成。因此,具有超长端粒的ESC能够产生所有的成年器官,并且不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是,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增加一种物种的天然端粒长度的长期影响。
为此,在一项新的研究中,Blasco团队百分百地利用具有超长端粒的ESC培育出嵌合体小鼠,即超长端粒小鼠(hyper-long telomere mice),随后在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它们进行了跟踪。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ice with hyper-long telomeres show less metabolic aging and longer lifesp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