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答疑

快速链接

您当前所在位置:新桥整形外科 >>临床研究方向

临床研究方向

  1、自体ASCs与脂肪细胞混合软组织填充

  2O世纪初,白体颗粒脂肪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吸收率高、存活率低,且并发症较多,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21世纪初,通过改进脂肪获取技术,加速了脂肪血管化,提高了脂肪颗粒移植的成活率。但是坏死、吸收仍然是颗粒脂肪移植的主要并发症。1998年,Coleman发明了结构脂肪(1 iposuction)移植技术,即在脂肪移植的整个过程中保证脂肪细胞具有更多的完整性和活性,也就是后来所说的Coieman技术,使脂肪移植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自Zuk 首次从自体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一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以来,其研究越来越深入,因为其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且组织中干细胞含量丰富,因而ASC被认为是组织再生和修复的理想细胞来源,可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膨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克服常规注射颗粒脂肪移植的问题,如吸收、囊肿、硬结等,Yoshimura等又发明了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术(cell assisted lipotransfer,CAL),为脂肪移植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该技术是将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1S,ASCs)与脂肪细胞混合,联合注射移植。

  目前自体脂肪细胞移植技术已经在国际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2009年调查统计,美国的自体脂肪细胞移植数量占非手术治疗的16.50%,巴西占9.60%,印度5%,日本4.4%。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1S,ASCs)与脂肪细胞混合联合注射移植目前正在开展,应用前景广阔。


  2、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慢性伤口的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费用已成为医疗保健的重要难题,慢性伤口的主要类型包括静脉性溃疡、动脉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创伤性溃疡、压疮等,有资料显示:约1-2%的人在一生中罹患腿部溃疡,随着不断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在我国,慢性创口的发病情况上升的可能性极大。

  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组)编写的《慢性创口诊疗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慢性创口使用生长因子类成分进行治疗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autologous platelet rich plasma,APRP) 系取自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分离、浓缩制得。它不仅具有加速止血、封闭创面的特点,且富含生长因子,经激活后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生理比例的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PDGF) 、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 、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 等。这些生长因子已被证实,在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时能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促进组织的修复。因此,近年来,在整形、创伤外科开始使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返回TOP